求瑞士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

 國名:瑞士聯邦 (Swiss Confederation)

國慶日:8月1日(1291年)

國旗: 呈正方形。旗地為紅色,正中一個白色十字。瑞士國旗圖案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有代表性的說法就有四種。至1848年,瑞士制定了新聯邦憲法,正式規定紅地白十字旗為瑞士聯邦國旗。白色象徵和平、公正和光明,紅色象徵著人民的勝利、幸福和熱情;國旗的整組圖案象徵國家的統一。這面國旗在1889曾作過修改,把原來的紅地白十字横长方形改为正方形,象征国家在外交上采取的公正和中立的政策。

国徽: 为盾徽。图案与颜色与国旗相同。

国花:火绒草

国石:小晶

国家政要:联邦主席(国家元首)莫里茨·洛伊恩贝格,副主席米舍利娜·卡尔米-雷(女),2006年1月1日就任,任期一年。

自然地理:面积41284平方公里。是位于欧州中部的内陆国家,东邻奥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南面与意大利为邻,西面与法国接壤,北部与德国交界。全国地势高峻,分为西北部的汝拉山、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中部瑞士高原三个自然地形区,平均海拔约1350米。主要河流有莱茵河、罗讷河。湖泊众多,有1484个,最大的日内瓦湖(莱芒湖)面积约581平方公里。地属北温带,受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交替影响,气候变化较大。

人口:709万人(1997年)。其中外籍人占19.4%。官方语言为德、法和意大利语。居民中讲德语的占63.6%,法语占19.2%,意大利语占7.6%,拉丁罗曼语0.6%,其他语言9%。信奉基督教居民占44%,信奉天主教的占48%,信奉其他宗教的占5%。

简史:公元3世纪阿勒曼尼人(日耳曼民族)迁入瑞士东部和北部,勃艮第人迁入西部并建立了第一个勃艮策王朝。公元11世纪受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1648年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宣布独立,奉行中立政策,1798年,拿破仑一世侵吞瑞士,将其改为“海尔维第共和国”。1803年,瑞士恢复联邦。

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848年瑞士制定新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从此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均保持中立。瑞士自1948年起一直是联合国的观察员国。在2002年3月举行的全民公决中,54.6%的瑞士选民和瑞士23个州中的12个州赞成瑞士加入联合国。2002年9月10日,第57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正式接纳瑞士联邦为联合国新的会员国。

政治:瑞士是联邦制国家,各州为主权州,有自己的宪法。联邦委员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联邦议会由具有同等权限的国民院和联邦院组成,是联邦的立法机构。只有两院取得一致,法律或决议才能生效。联邦委员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联邦委员会主席为瑞士联邦主席,是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任期一年,不得连任。根据宪法规定,瑞士实行“公民表决”(即公民投票)和“公民倡议”形式的直接民主。凡修改宪法条款、签订期限为15年以上的国际条约或加入重要国际组织,必须经过公民表决并由各州通过后方能生效。

军事:瑞士实行全民兵役制度,18岁至42岁的健康男子每隔两年必须抽出3个星期时间到军队服役,服役人员也可选择一次性服役。男子的总服役时间为260天,女性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可以持枪参加各项军事任务。瑞士军队有22万(包括8万名预备役人员和2万名新兵学员),职能为国防与防范恐怖主义。瑞士将启动军队改革计划>>>

外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普遍性”、“善良服务”和“国际合作”是构成其外交政策的三要素。2005年6月,瑞士公民表决批准加入《申根协定》。 《申根协定》

与中国关系:1950年9月14日,瑞士与中国建交,并互派公使。1956年1月和1957年4月中瑞各自将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2003年11月,瑞士联邦主席帕斯卡尔·库什潘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着装
在瑞士人的发祥地施维次,男性一般穿过膝的长裤,袖子宽大的衬衫和短夹克;女性着丝质上衣,长裙,天鹅绒背心。

 祭典
瑞士的天主教祭典流传至今。在祭典日,人们穿着民族服,唱歌、跳舞和祈祷。儿童节祭典又称“疯狂的祭典”,参加人戴上假面具,把装有青豌豆的袋子绑在裤子上,互相追打。此时连神父也戴上假面具,和人们一同参加祭典。在山岳地带,村民穿上华丽的服饰,乐团奏乐。祭典完毕,神父还到居民家为人和牲畜的兴旺而祈祷、祝福。

 葱头节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的星期一在伯尔尼举行。这个节日至今已有三个半世纪的历史。是仅次于圣诞节的大节日。这天除了进行葱头交易外,其他市场也很活跃。

 牧人节
阿尔卑斯山区牧人将牛羊赶到山上放牧的日子。在秋天牛肥羊壮时举行。这一天牧民们把最好的牛羊赶到镇上公开展览,进行评比,优胜的披红挂花。

我最喜欢瑞士了,简直是人间仙境,就像在童话故事里的浪漫!!!!
提起瑞士,人们常会联想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精美的钟表、名山和奇湖。瑞士是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其年人均收入高达3万多美元,名列欧洲第一,生活水平居世界前列。它既不是欧盟成员,也不是联合国成员。然而,它却慷慨地接纳、安顿了众多国际组织,在那里频繁举行各种国际会议。像瑞士这样一个与联合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游离在联合国大家庭外的国家,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瑞士为“永久中立国”,以奉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卓然于世。近20年来,瑞士人一直在争论是否该加入联合国。
  全民公决是否加入联合国3月3日,瑞士就加入联合国问题进行第二次全民公决。瑞士曾于1986年就是否加入联合国问题举行过全民公决,结果遭到3/4多数票的否决。当时一家瑞典报纸以通栏大标题“瑞士人疯了吗?”表达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疑惑。然而瑞士国民自有道理,他们担心加入联合国后,瑞士的中立国地位、主权独立和直接民主会受到影响,瑞士会成为大国的附庸,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和利益。
  冷战结束后,瑞士加入联合国问题又被重新提到联邦政府的日程上来。瑞士政府的目标是争取在2003年前成为联合国正式成员国。2000年3月,瑞士12.47万人签名提出倡议,要求加入联合国。2001年10月,瑞士议会通过决议,决定将加入联合国的人民倡议付诸全民公决。联邦政府反复强调,“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在众多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超出了国界。瑞士不能再与世隔绝,而应该加入到联合国中去,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和反对恐怖主义。一个国家只有参与决策,才谈得上拥有真正意义的主权。让世界听到瑞士的声音至关重要。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不会强迫其成员参与任何军事行动。因此加入联合国后,瑞士的中立国地位不会改变。”
  在此背景下,瑞士此次公民投票的结果于3月3日下午5时(北京时间3月4日凌晨)左右计出。加入联合国的倡议如果获得通过,联邦外交部长将立即举行新闻发布会,瑞士联邦政府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关于瑞士加入联合国的申请信函将正式签上日期发出,此函在数月前即已公布。根据最新的民意测验预测,可能有54%的瑞士公民赞成,17%反对,9%还处于犹豫状态。从以往瑞士全民公决历史看,在471.5万选民中,能有40%到50%的选民参加投票就不错了。
  瑞士法语区最大报纸《时报》日前以《瑞士人在给他们自己投票》为题发表社论认为,瑞士已经有好多年没有经历过如此“残酷”的投票了。即使瑞士人再次对加入联合国说“不”,地球照样在转动,但最终受到损害的将是瑞士的对外形象和瑞士的外交政策。在世人眼里,瑞士将被看做是一个不开放的、孤独的国家。瑞士将不得不继续在联合国当观察员,充当“折叠椅”,难以有所作为。
  积极参与联合国行动
  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瑞士因担心影响其永久中立政策而置身其外。1946年,联合国签署协议,将前“国际联盟”总部所在地———日内瓦万国宫交联合国使用,决定联合国欧洲办事处在此办公。1966年将此更名为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1948年,瑞士成为联合国的观察员,向联合国有关机构派驻大使级代表,并每年向联合国交纳和捐赠4.7亿瑞郎。如今,联合国已拥有189个成员国,全世界只有梵蒂冈和瑞士不是其成员。每个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达600个以上,比纽约联合国总部还要多。在日内瓦共驻有19个国际组织,其中8个属于联合国系统。148个国家在日内瓦有常驻代表机构。在日内瓦工作的共有3万多名各国外交官和联合国公务员,占日内瓦人口的7%。这给瑞士带来每年30亿瑞郎的直接收入。
  同时,瑞士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许多行动。比如,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定,1990年海湾危机时,瑞士参与了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在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瑞士同意运送国际维和部队军事人员和物资的飞机过境,但对于北约要求其军事物资过境则予以拒绝;“9·11”事件后,瑞士外长戴斯立即表示,在对待恐怖主义的问题上,没有“中立”可言;不久前瑞士外交部又宣布,同意美国人道援助飞机飞越其领空,但执行军事任务的飞机仍须绕行。由于瑞士不是联合国的正式成员国,它在联合国里既无决策权,也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几十年来深感在涉及本国利益的许多问题上难以施加影响。
  中立是“立国之本”
  “小国寡民”的瑞士为什么一再自我“孤立”,拒绝走进“国际大家庭”呢?这首先是因为大部分瑞士人从心底里对祖先留下的传统的中立、民主和联邦制怀有根深蒂固的
  留恋。大多数瑞士人把他们180多年赖以平安度日的“永久中立”原则和地位看得神圣不可侵犯。
  “中立国”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在两者中既不选择你,也不选择他”。法语将中立国解释为“当一国在战争中不参加交战的任何一方时,则称其为中立国”。
  瑞士奉行“永久武装中立”的政策,这是瑞士根据其国情、历史和传统自主作出的选择。瑞士地处欧洲心脏地带,与德法意奥等国接壤。从公元11世纪到1648年,瑞士一直处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1200年圣哥大山口的开通,使扼守穿越阿尔卑斯山南北要冲的瑞士成为贵族领主们的必争之地。瑞士的历史中有很多反抗外来侵略的记载。瑞士山民的英勇善战名声远扬,许多国家都愿征召瑞士人为雇佣兵,替其打仗卖命。瑞士中立以后,只保留了为梵蒂冈站岗的卫队。
  1515年在米兰附近的一次战役中,瑞士惨败给法国。1516年,瑞士与法国缔结“永久和平”条约,这是瑞士中立政策的雏形。在1618年爆发的欧洲“30年战争”中,瑞士一直保持中立。1798年,拿破仑入侵瑞士,强迫瑞士放弃中立政策达16年。瑞士成了德奥俄三国争斗的战场,国家被洗劫一空,百姓饱受战争赋税之苦。1815年,瑞士参加了反对拿破仑的战斗,那是瑞士最后一次在其国土以外作战。在同年3月20日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欧洲主要大国向瑞士保证承认其“永久中立”。1907年瑞士在海牙和平会议上签署了关于中立的法律公约。
  1907年,“海牙公约”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对战争情况下中立国的权利和义务作出了规定。公约规定中立国最重要的权利是保证国土不受侵犯。公约规定中立国的主要义务有:不得参加战争;保障中立国自身防卫;在涉及战争物资出口方面,保证平等地对待交战国;不向交战国提供雇佣兵;禁止交战国使用本国国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士都保持中立。战后,“纳粹黄金”案及瑞士对犹太移民的态度等问题都曾给瑞士的中立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如此,瑞士能幸免于两次世界大战,主要得益于其“武装中立”政策。
  自奉行中立政策以来,瑞士保持了一支民兵制军队。宪法规定,20至42周岁的健康男性公民,不分职业和职位都须服兵役,因故不能服兵役者需交纳替代税;42岁以后则要编入民防接受训练至52岁。直到今天,瑞士每家每户的住房都拥有能防原子弹袭击的地下防空设施。瑞士的中立政策决定了这种“武装中立”的目的只限于自卫。对于瑞士这样一个处在大国包围中的内陆小国,惟有中立才能保障其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因此瑞士的中立成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
  自1815年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得到国际法承认至今,瑞士已有180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为瑞士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
  除瑞士之外,欧洲传统意义上的中立国还有瑞典、芬兰、奥地利和爱尔兰4个国家。它们选择作为中立国的目的和特点与瑞士大同小异。其中奥地利1955年曾表明其中立遵循“瑞士模式”;爱尔兰执行中立则以获取更大的国际活动余地为目的。与瑞士不同的是,这4个中立国均为联合国和欧盟成员国。对于加入北约,5个中立国态度各异:芬兰认为可以考虑,奥地利认为中期可以考虑,瑞典则说还没有提上日程,瑞士和爱尔兰均表示不予考虑。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