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金三角”?

“金三角”地區介紹


一、“金三角”地理概況
“金三角”位於東南亞緬甸、泰國、老撾三國交界處,原指湄公河(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和夜賽河交匯處的一個三角洲。作為世界毒源地意義上的“金三角”,其範圍包括緬甸北部的撣幫、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老撾的琅南塔省、豐沙裡、烏多姆塞省,面積約15-20萬平方公里。該地區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區,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叢林密佈,土壤肥沃,極適宜罌粟生長, 是世界著名的鴉片產地。由於山路崎嶇,交通閉塞,馬馱人掮仍是這裡的主要運輸方式。撣、佤、佬、苗、瑤、克欽、僳僳、拉鈷、阿卡(哈尼)、漢等民族在此定居,總人口逾百萬。
二、“金三角”毒源地的歷史延革
“金三角”毒源地的形成已有100多年歷史。19世紀三次英緬戰爭(1824—1826、1854、1885—1886)後,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為攫取巨額利潤,英國殖民者首次將鴉片種植、生產技術帶來,強迫當地人大規模種植罌粟,加工成鴉片後銷往中國和東南亞等其他國家,從而植下了煙毒的禍根。1948年緬甸重獲獨立時,鴉片種植已遍佈撣邦和部分邊疆地區。
五十年代,國民黨李彌殘部在雲南戰敗後退到緬甸東南地區,在一些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佔領了撣邦的一些地區作為立足點,著手發展鴉片生產並壟斷了毒品交易,使該地區種毒產毒進入第一個高峰期,其鴉片年產量在五十年代末已達700噸,占當時世界非法鴉片年生產總量的50%。六十年代是“金三角”地區鴉片生產的黃金時期。隨著生產、加工工藝的不斷改進,該地區海洛因純度日漸提高,數量逐漸增大,部分販毒組織開始種植、加工並製造大麻及精神藥品,染指世界範圍的毒品交易,大規模的販毒集團迅速崛起,先後出現了羅興漢、坤沙等大毒梟。從六十年代末起,隨著侵越美軍吸毒群體的迅速擴大,海洛因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極大刺激了“金三角”地區鴉片類毒品的種植和生產。
七、八十年代,國民黨殘軍勢力逐漸衰弱,受過國民黨軍隊正規訓練的多股民族武裝紛紛獨立,逐步形成武裝割據勢力。到八十年代末,緬共解體,一分為四,進一步加劇了割據局面,各武裝販毒集團紛紛搶奪地盤和販毒通道,其中坤沙領導的蒙泰軍將獨拔螯頭,佔據了毒品交易大部分市場份額,在財力和人力上都得以極大加強。此後數十年,坤沙與緬政府形成對峙局面,幾次交鋒,雙方均無功而返。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坤沙於1996年率部向緬政府無條件投降,第二代毒梟宣告結束。
三、“金三角”毒品的地域分佈
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現在的“金三角”已突破原有範圍,地理位置不斷北移、延伸至緬北、老北、越北等地區。
在整個“金三角”地區,緬甸的毒品生產以緬北撣邦為主。撣邦是緬甸最大的一個邦區,面積約占緬甸國土總面積的1/4,北部與中國、泰國、老撾接壤,長期以來一直在地方武裝的控制下,是“金三角”地區最主要的罌粟種植和海洛因生產地。
“金三角”地區中的泰國部分過去主要是罌粟、大麻的非法種植和海洛因加工製造地。七十年代後,泰國政府積極推行“改植計畫” ,採取強制禁種措施,並加大對販毒集團的軍事行動,使該地區毒品產量大大減少,但目前仍有海洛因秘密加工點,是“金三角”地區重要的海洛因和鴉片出口地。九十年代以來,泰國發現有大規模種植大麻的現象,大麻的非法販運不斷增加,非法製造安非他明的情況也日見突出。
“金三角”的老撾部分,過去一直種植和加工鴉片,近年來轉向海洛因的加工製造,形勢日趨嚴峻。境內武裝販毒集團實力強大,活動猖獗。其毒品流向也由過去主要向泰國出口,轉為近年來通過緬甸、越南、中國、柬埔寨運出的居多。
四、“金三角”地區的毒品種類
金三角”地區的毒品生產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及以前一直以鴉片為主。六十年代末,該地區的鴉片年生產量為1000噸,七十年代末為1200噸,八十年代末為1500—2000噸。八十年代中期後,由於海洛因的嗎啡含量及毒性、刺激性大大高於鴉片,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海洛因的體積和重量又比鴉片大大減小,“金三角”地區的制毒者開始在生產鴉片的基礎上精工提煉海洛因,並從歐美引進先進設備、配劑和加工技術,不斷提高海洛因的提煉技術和純度,使“金三角”逐漸成為以出產海洛因為主的毒品中心。
進入六十年代,“金三角”地區在生產鴉片、海洛因、嗎啡等阿片類毒品之餘,開始了大麻的非法種植,並在精神藥品需求量增大的刺激下開始非法製造精神藥品。尤其是九十年代後,隨著以冰毒、“搖頭丸”為代表的苯丙胺類毒品濫用的不斷蔓延,“金三角”地區又開始大量製造冰毒、“搖頭丸”等毒品。我國目前截獲的該類毒品大部分來自“金三角”地區。
五、“金三角”毒品對我國的危害
“金三角”地區毒品的滲透是70年代末我國毒品問題死灰復燃的根本原因,也是刺激我國國內毒品消費市場發展和誘發毒品犯罪的重要因素。隨著“金三角”地區毒品種植和生產的不斷擴大,積極尋求將毒品外運到北美、歐洲等世界主要毒品消費市場的通道便成為毒梟們致力解決的課題。8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傳統“中轉國”禁毒力度的加大,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對外交流和邊境貿易增多,為販毒集假道我國運輸毒品提供了可乘之機。我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與緬甸、老撾接壤,邊民往來頻繁,且歷史上有過吸食、種植罌粟的現象,因此很快被毒梟們發展為“金三角”地區毒品的轉運地。進入雲南的毒品進而向內地滲透,消費市場迅速蔓延擴大,使我國逐漸由單一的毒品過境國發展成為毒品過境和消費並存的國家,國內毒品違法犯罪形勢也日趨嚴峻。近年來,“金三角”地區制販冰毒、“搖頭丸”等苯丙胺類毒品活動日益猖獗,在大量向我國傾銷該類毒品的同時,還利用我國作為化工大國和天然麻黃素生產國的便利條件,千方百計從我國走私易制毒化學品出境,作為生產海洛因、冰毒等毒品的原材料或重要配劑,增加了我國禁毒工作的壓力和難度。
因此,解決“金三角”地區毒品問題已成為解決我國國內毒品問題的關鍵環節。這一使命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內各級禁毒執法部門的精誠團結、協調一致和次區域各國、國際社會的密切合作。只要各國本著責任共擔的原則,採取減少需求與減少供給並重的綜合、平衡戰略,堅持不懈,努力進取,“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就一定能得以解決,和平、安定的區域富庶與繁榮就一定能夠到來。
“金三角”地區介紹


一、“金三角”地理概況
“金三角”位於東南亞緬甸、泰國、老撾三國交界處,原指湄公河(在我國境內稱瀾滄江)和夜賽河交匯處的一個三角洲。作為世界毒源地意義上的“金三角”,其範圍包括緬甸北部的撣幫、克欽邦,泰國的清萊府、清邁府北部及老撾的琅南塔省、豐沙裡、烏多姆塞省,面積約15-20萬平方公里。該地區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區,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叢林密佈,土壤肥沃,極適宜罌粟生長, 是世界著名的鴉片產地。由於山路崎嶇,交通閉塞,馬馱人掮仍是這裡的主要運輸方式。撣、佤、佬、苗、瑤、克欽、僳僳、拉鈷、阿卡(哈尼)、漢等民族在此定居,總人口逾百萬。
二、“金三角”毒源地的歷史延革
“金三角”毒源地的形成已有100多年歷史。19世紀三次英緬戰爭(1824—1826、1854、1885—1886)後,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為攫取巨額利潤,英國殖民者首次將鴉片種植、生產技術帶來,強迫當地人大規模種植罌粟,加工成鴉片後銷往中國和東南亞等其他國家,從而植下了煙毒的禍根。1948年緬甸重獲獨立時,鴉片種植已遍佈撣邦和部分邊疆地區。
五十年代,國民黨李彌殘部在雲南戰敗後退到緬甸東南地區,在一些西方國家的支持下,佔領了撣邦的一些地區作為立足點,著手發展鴉片生產並壟斷了毒品交易,使該地區種毒產毒進入第一個高峰期,其鴉片年產量在五十年代末已達700噸,占當時世界非法鴉片年生產總量的50%。六十年代是“金三角”地區鴉片生產的黃金時期。隨著生產、加工工藝的不斷改進,該地區海洛因純度日漸提高,數量逐漸增大,部分販毒組織開始種植、加工並製造大麻及精神藥品,染指世界範圍的毒品交易,大規模的販毒集團迅速崛起,先後出現了羅興漢、坤沙等大毒梟。從六十年代末起,隨著侵越美軍吸毒群體的迅速擴大,海洛因的需求量急劇增加,極大刺激了“金三角”地區鴉片類毒品的種植和生產。
七、八十年代,國民黨殘軍勢力逐漸衰弱,受過國民黨軍隊正規訓練的多股民族武裝紛紛獨立,逐步形成武裝割據勢力。到八十年代末,緬共解體,一分為四,進一步加劇了割據局面,各武裝販毒集團紛紛搶奪地盤和販毒通道,其中坤沙領導的蒙泰軍將獨拔螯頭,佔據了毒品交易大部分市場份額,在財力和人力上都得以極大加強。此後數十年,坤沙與緬政府形成對峙局面,幾次交鋒,雙方均無功而返。迫於國際社會的壓力,坤沙於1996年率部向緬政府無條件投降,第二代毒梟宣告結束。
三、“金三角”毒品的地域分佈
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現在的“金三角”已突破原有範圍,地理位置不斷北移、延伸至緬北、老北、越北等地區。
在整個“金三角”地區,緬甸的毒品生產以緬北撣邦為主。撣邦是緬甸最大的一個邦區,面積約占緬甸國土總面積的1/4,北部與中國、泰國、老撾接壤,長期以來一直在地方武裝的控制下,是“金三角”地區最主要的罌粟種植和海洛因生產地。
“金三角”地區中的泰國部分過去主要是罌粟、大麻的非法種植和海洛因加工製造地。七十年代後,泰國政府積極推行“改植計畫” ,採取強制禁種措施,並加大對販毒集團的軍事行動,使該地區毒品產量大大減少,但目前仍有海洛因秘密加工點,是“金三角”地區重要的海洛因和鴉片出口地。九十年代以來,泰國發現有大規模種植大麻的現象,大麻的非法販運不斷增加,非法製造安非他明的情況也日見突出。
“金三角”的老撾部分,過去一直種植和加工鴉片,近年來轉向海洛因的加工製造,形勢日趨嚴峻。境內武裝販毒集團實力強大,活動猖獗。其毒品流向也由過去主要向泰國出口,轉為近年來通過緬甸、越南、中國、柬埔寨運出的居多。
四、“金三角”地區的毒品種類
金三角”地區的毒品生產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及以前一直以鴉片為主。六十年代末,該地區的鴉片年生產量為1000噸,七十年代末為1200噸,八十年代末為1500—2000噸。八十年代中期後,由於海洛因的嗎啡含量及毒性、刺激性大大高於鴉片,需求量不斷增加,同時海洛因的體積和重量又比鴉片大大減小,“金三角”地區的制毒者開始在生產鴉片的基礎上精工提煉海洛因,並從歐美引進先進設備、配劑和加工技術,不斷提高海洛因的提煉技術和純度,使“金三角”逐漸成為以出產海洛因為主的毒品中心。
進入六十年代,“金三角”地區在生產鴉片、海洛因、嗎啡等阿片類毒品之餘,開始了大麻的非法種植,並在精神藥品需求量增大的刺激下開始非法製造精神藥品。尤其是九十年代後,隨著以冰毒、“搖頭丸”為代表的苯丙胺類毒品濫用的不斷蔓延,“金三角”地區又開始大量製造冰毒、“搖頭丸”等毒品。我國目前截獲的該類毒品大部分來自“金三角”地區。
五、“金三角”毒品對我國的危害
“金三角”地區毒品的滲透是70年代末我國毒品問題死灰復燃的根本原因,也是刺激我國國內毒品消費市場發展和誘發毒品犯罪的重要因素。隨著“金三角”地區毒品種植和生產的不斷擴大,積極尋求將毒品外運到北美、歐洲等世界主要毒品消費市場的通道便成為毒梟們致力解決的課題。80年代以來,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傳統“中轉國”禁毒力度的加大,而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對外交流和邊境貿易增多,為販毒集假道我國運輸毒品提供了可乘之機。我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與緬甸、老撾接壤,邊民往來頻繁,且歷史上有過吸食、種植罌粟的現象,因此很快被毒梟們發展為“金三角”地區毒品的轉運地。進入雲南的毒品進而向內地滲透,消費市場迅速蔓延擴大,使我國逐漸由單一的毒品過境國發展成為毒品過境和消費並存的國家,國內毒品違法犯罪形勢也日趨嚴峻。近年來,“金三角”地區制販冰毒、“搖頭丸”等苯丙胺類毒品活動日益猖獗,在大量向我國傾銷該類毒品的同時,還利用我國作為化工大國和天然麻黃素生產國的便利條件,千方百計從我國走私易制毒化學品出境,作為生產海洛因、冰毒等毒品的原材料或重要配劑,增加了我國禁毒工作的壓力和難度。
因此,解決“金三角”地區毒品問題已成為解決我國國內毒品問題的關鍵環節。這一使命任重而道遠,需要國內各級禁毒執法部門的精誠團結、協調一致和次區域各國、國際社會的密切合作。只要各國本著責任共擔的原則,採取減少需求與減少供給並重的綜合、平衡戰略,堅持不懈,努力進取,“金三角”地區的毒品就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