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城要改為首爾?

韓國首都“Seoul”的中文名稱2005年1月19日正式從“漢城”改為“首爾”,叫了這麼多年的“漢城”,就要從中國的檔中消失了。
表面看來,漢城改名是為了與國際接軌。漢城市李明博市長說:中國人將Washington稱為華盛頓、將London稱為倫敦、將Moscow稱為莫斯科,都是用與這些詞的發音接近的漢語來標記的,只有Seoul仍按照古代名稱將之稱為漢城,這引起了很大的混亂。
這個理由有些牽強。中國中學的地理課本就明確告訴大家:韓國的首都是漢城,但凡有點文化的人都知道這一點。最大的麻煩是在學英文的時候,人們往往難以把Seoul與漢城對應起來,但這也不過是中國人自己的麻煩而已。
漢城改名為首爾,其根在民族主義。其實,類似的“去漢語化”舉動在韓國已經進行了多年。在韓國,關於是否保留漢字、保留多少漢字的爭端就從來沒有斷過,最近的一次是2004年12月21日,韓國決定將現行759項法律文本中混用的漢字標記方式全部以韓文取代。“去漢語化”的程度,與韓國實力的提高、與韓國領導人的風格、與韓國不同派別的角力,甚至與中韓關係,都息息相關。
令人擔憂的是,漢城的更名,還可能從一個側面凸顯了中國“軟實力”的不足。自古以來受中華文化深刻影響的鄰國更改了地名,說明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在西方文化面前進一步弱化。
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實力穩步上升,但在文化方面的軟實力提升卻遠不能與經濟實力匹配。東南亞的青少年可以為F4瘋狂,可以崇拜香港的電影明星,韓國的電視臺也幾乎每天都播放港臺電視劇,但大陸文化產品在國外的影響力卻相對不足。在亞洲,港臺文化影響大;在全球範圍內,許多人把日本文化當成了東方文化的代表。當年的中國是“上國天朝”,實際上是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到現在,我們只有先發揚光大自己的傳統文化,並圖創新,才能真正具備吸引力。
韓國和中國同屬東亞文化圈,歷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很大。然而在當今歐美文明盛行於世、佔據主流的情況下,韓國擺脫或減少中國文化的影響、走文化獨立的道路,也無可厚非。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應對。中國的外交工作向來奉行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政的政策。一個國家給自己的城市改名,屬於“內政”,自然不可干涉;但這個“內政”又要影響到中國的方方面面,涉外機構的檔、旅行社、教育部門等,都要做一系列變動,因而又似乎不是純粹的“內政”。
對漢城的改名,中國首先應該予以理解:韓國以前曾是中國的屬國,但現在兩國是平等的夥伴。在理解的基礎上,中國也應該支持。中國在執行“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政策,沒必要在一個城市的命名上鬧出不愉快的事情。
另外,名字只是一個符號,過分在意,反而是不自信的表現。正如我們沒必要讓人家把“Chinese”改為“Chinan(英語裡面國名加“n”是褒義的稱呼該國人,加ese含貶義)”,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讓“Chinese”這個詞變成褒義,變成令人敬重的一個詞。在這方面,黑人應該受到尊重,最初他們被稱為“Negro”,“Black”是貶義詞,但他們在爭取民權的過程中,理直氣壯地告訴世人“我就是Black”,久而久之,“Black”成了褒義詞,“Negro”反而成了貶義詞。
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城改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韓國實力的提升;中國人管“Seoul”叫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Seoul”在我們心目中是什麼形象。
人為的啊跟國際接軌!因為避免與中國相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