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緬甸

緬甸首都仰光, 在緬語中有“戰亂平息”的意思,仰光故稱“和平之城”。它位於勃固山脈的末端、仰光河下游左岸,離莫塔馬灣(即馬達班灣)34公里。人口約500多萬(1999年)。仰光是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國在業工人的30%集中在仰光。


我想因為在緬甸,仰光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大都市,同時靠近仰光河口,海船進出方便,為溝通腹地物資的集散地,經濟,文化,生活水準比較高,市政設施都比較完善,所以緬甸政府定都這裡在那個年代也就理所當然.1852年成為下緬甸首府。1948年緬甸獨立後定為首都。

最近緬甸又一次遷都內陸城市:彬馬那.
緬甸
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獨立日:1月 4日(1948年)

國慶日:1月4日(1948年)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穀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穀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穀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穀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誌。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老撾、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5300萬人(2004年)。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已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 曾經為仰光 (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2005年,緬甸軍政府突然遷都至仰光以北320公里的小城市彬馬那,並在彬馬那周圍建設了許多政府辦公設施。這一舉動讓許多人感到吃驚。彬馬那歷史以來就沒有作為首都使用過,只是當地的木材轉運中心,也不是交通樞紐。不過遷都以來,緬甸政府修建了許多仰光到彬馬那的高速公路,現在彬馬那的交通也十分方便。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覺山準將說,緬甸政府部門已從6日起開始分批遷往緬甸中部城市彬馬那。覺山證實,已經開始搬遷的首批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商業部和農業部等。其他政府部門也將陸續遷至彬馬那。彬馬那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附近有勃固山脈依託,目前常住人口估計不足10萬。彬馬那現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佈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貨幣>>> 元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髮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外交: 緬奉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重視發展同鄰國的睦鄰友好關係。

與中國關係: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1950年6月8日兩國建交。50年代,兩國總理共同宣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10月,兩國政府簽定了中緬邊界條約,率先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緬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周總理曾9次訪緬,吳奈溫12次訪華。中緬友誼被稱頌為“胞波”(兄弟)情誼。2004年7月,欽紐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2006年3月,梭溫總理訪問中國。

歷史

緬甸歷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當時緬甸的伊洛瓦底江邊的村莊已有人類居住。將緬甸劃分成“上緬甸”和“下緬甸”是英國殖民統治後的人為劃分。相傳西元前200年驃人(Pyu)進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區,並掌控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通商之路。兩世紀之後孟族來到錫唐河(Sittang River)流域,而在849年緬甸人接管驃河流域並建立蒲甘城(Pagan)。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 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為緬甸第一個統一的帝國,以小乘佛教為國教。阿奴律陀國王相繼征服撣族和孟族,也不斷擴展領土。在阿朗西都國王(King 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時,小乘佛教逐漸成為主流,並在13世紀初期達到頂盛。當時建造的3000餘座寺廟尚有100座保存至今。1287年元朝統治者忽必烈率領元軍大舉入侵而結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緬甸進入了撣族時期。

東籲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緬人莽應體(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統一緬甸,成立東籲王朝而自稱為王,並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應龍(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與實力強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Ayutthaya)交戰而耗盡了資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OT領而遷都阿瓦(Ava)。東籲王國最終在1752年沒落。1753年,緬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現,趕走當時攻OT阿瓦的孟族人,並建立大光城。

貢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國王(King Bodawpaya)主政的專制時期,因其多次企圖入侵泰國的野心,使得當時OT有印度的英國不免憂心緬甸可能造成的威脅。

殖民時期(1885年-1948年)

英國和緬甸間的緊張局勢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兩次的英緬戰爭中達到高峰。英國在這兩次的戰爭中均獲得勝利,最後攻OT勃固城並將此地稱為下緬甸。在英國人進入緬甸後,上緬甸的經濟也顯著好轉。1886年,英國再度贏得第三次的英緬戰爭,此時英國將緬甸納為印度的一省,並將政府設於仰光。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緬甸的交通和教育獲得大幅改善。英國人致力開發水路,使得無數蒸氣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鐵路和道路也獲興建和改善以彌補水路的不足。此時,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

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的選舉中,巴莫博士(Dr. Ba Maw)當選為英國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國創建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自國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在1942年5月OT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執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Gen. Aung San)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1942年他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的戰鬥,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佈緬甸從英國獨立。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1944年,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佈緬甸獨立是有效的。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昂山則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繼承人德欽努(Thakin Nu)繼續領導獨立運動,在英國議會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認緬甸獨立之後,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緬甸聯邦。

大事年表

1044年?形成統一的國家。

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

1937年?英國又將緬甸從英屬印度劃出,由英國總督直接統治。

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

1945年?日本投降後,英國重新佔領緬甸。

1948年1月4日?建立緬甸聯邦。

1974年?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1988年9月?成立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

1990年5月27日?緬甸舉行首次多黨制大選。但軍政府不移交權力於政黨。

1997年11月15日?緬甸成立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取消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突然宣佈由仰光遷都至彬馬那國名: 緬甸聯邦 (The Union of Myanmar)

獨立日:1月 4日(1948年)

國慶日:1月4日(1948年)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9? 5。旗面為紅色,左上角有一深藍色的小長方形,裡面繪有白色的圖案——14顆五角星環繞著一個14齒的齒輪,齒輪中空,內有一株穀穗。紅色象徵勇敢和果斷,深藍色象徵和平與統一,白色象徵純潔和美德。14顆五角星代表緬甸聯邦的14個省、邦,齒輪和穀穗象徵工業和農業。

國徽:中心為一個由穀穗環繞的有14個齒的齒輪,上面繪有緬甸地圖。穀穗兩側各有一個獅子,獅子被譽為緬甸的國獸,稱聖獅,是吉祥的標誌。頂端為一顆五角星,在其兩側和谷穗周圍裝飾著緬甸花卉;底部的飾帶上用緬文寫著“緬甸聯邦”。

國花: 東亞蘭花

國樹:柚木

國家政要: 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主席 丹瑞大將(Than Shwe),1997年11月任職。總理梭溫(Soe Win),2004年10月任職。

自然地理:緬領土有676581平方公里。位於中南半島的西部,在西藏高原和馬來半島之間。西北與印度和孟加拉接壤,東北與中國為鄰,東南與老撾、泰國毗鄰,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海岸線長3200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占總面積的50%以上。

人口:約5540萬(截止2006年1月31日)。緬甸共有135個民族,主要有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和若開族等,緬族約占總人口的65%。全國8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約8%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緬甸語為官方語言,各少數民族均有自已的語言,其中緬、克欽、克倫、撣和孟等族有文字。

  首都: 仰光 (Yangon),位於伊洛瓦底江入海分支仰光河左岸,是緬甸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仰光自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世界聞名的仰光大金塔,始建於2500多年前,高達百米,塔頂鑲著4300多顆寶石。整個高塔用20516張金片貼住,形成了晝夜金碧輝煌的外觀。1852年建成的仰光港,是緬甸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主要的稻米輸出港之一。

2005年11月7日,緬甸政府發言人、新聞部長覺山準將說,緬甸政府部門已從6日起開始分批遷往緬甸中部城市彬馬那。覺山證實,已經開始搬遷的首批9個部門包括外交部、國防部、商業部和農業部等。其他政府部門也將陸續遷至彬馬那。彬馬那是緬甸中部的一個縣級城市,位於仰光以北390公里處,距緬北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約300公里,附近有勃固山脈依託,目前常住人口估計不足10萬。彬馬那現有農業、林業和畜牧業3所大學。

行政區劃:全國分七個省和七個邦。省是緬族主要聚居區,邦多為各少數民族聚居地。



八莫獨特的
佛寺座鐘


簡史: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1044年形成統一國家後,經歷了蒲甘、東塢和貢榜三個封建王朝。英國於1824-1885年間先後發動了3次侵緬戰爭並佔領了緬甸,1886年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1937年緬脫離英屬印度,直接受英國總督統治。1942年日軍佔領緬甸。1945年全國總起義,緬甸光復。後英國重新控制緬甸。1947年10月英國被迫公佈緬獨立法案。1948年1月4日緬甸脫離英聯邦宣佈獨立,建立緬甸聯邦。1974年1月改稱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88年9月23日改稱“緬甸聯邦”。 緬甸貨幣>>>

緬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國”,佛教傳入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1000多年前,緬甸人就開始把佛經刻寫在一種叫貝多羅樹的葉子上,製成貝葉經。正如李商隱詩中提到“憶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在緬甸4640多萬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緬甸的每一個男人在一定時期內都必須削髮為僧。否則,就會受到社會的蔑視。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廟必建塔,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千姿百態、金碧輝煌的佛塔使緬甸成為旅遊勝地。
緬甸潑水過大年 漫話緬甸佛塔

2006年1月4日,緬甸儀仗隊隊員參加在首都仰光舉行的獨立節升國旗儀式,紀念緬甸獨立58周年。
新華社記者張雲飛攝

緬甸國民大會復會

經濟:農業是緬甸國民經濟的基礎,農作物主要有稻穀、小麥、玉米、棉花、甘蔗和黃麻等。緬甸森林資源豐富,全國擁有林地3412萬公頃,覆蓋率為50%左右,是世界上柚木產量最大的國家。柚木質地堅韌、耐腐蝕,是人類用鋼鐵造船以前世界上最好的造船材料。緬甸將柚木視為國樹,被稱為“樹木之王”、“緬甸之寶”。緬甸盛產的玉石和寶石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外交: 緬奉行獨立、積極的外交政策,不依附於任何大國和國家集團。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友好相處,重視發展同鄰國的睦鄰友好關係。

新聞出版:報紙均為官辦,全國發行的報紙有3種:《緬甸之光》緬文版、《緬甸新光》英文版和1992年9月復刊的《鏡報》。地方性的報紙有仰光出版的《首都報》、曼德勒出版的《曼德勒報》和《雅德那崩報》3份。此外,全國還有約140種雜誌和期刊,較著名的有《妙瓦底》、《秀瑪瓦》、《威達意》、《視野》和《財富》等。1997年11月,華文報紙《緬甸華報》創刊,是全緬唯一允許公開發行的華文報刊,後停辦。

緬甸通訊社為國家通訊社。

官辦的“緬甸之聲”是唯一廣播電臺,建於1937年。目前用緬甸語、英語及八種少數民族語言廣播。

全國有兩個電視臺。“緬甸電視臺”建於1980年,“妙瓦底電視臺”創辦於1995年3月27日。目前,緬全國各地共有電視轉播站177個,全國各省邦大部份地區都能收看電視節目。

  與中國關係:中緬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相處。1950年6月8日兩國建交。50年代,兩國總理共同宣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60年10月,兩國政府簽定了中緬邊界條約,率先圓滿解決了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中緬領導人一直保持互訪傳統,周總理曾9次訪緬,吳奈溫12次訪華。中緬友誼被稱頌為“胞波”(兄弟)情誼。2004年7月,欽紐總理對中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2006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