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彭蠡

歷史早期的彭蠡
從地質學上考察,與雲夢澤、洞庭湖一樣,同起源於一億年前中生代末的燕山運動,在幕阜山、九嶺山與懷玉山之間,產生兩條近南北向的大斷裂。燕山期後,斷裂之間陷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窪地——地塹型湖盆。第三紀末期以來,湖盆曾出現過反復多次的升降變化?,但總的趨勢是處於上升之中,到第四紀上更新世,因普遍陸升而呈現一片河網交錯的平原地貌。
更新世晚期,長江武穴(今湖北廣濟縣)與望江之間的主泓道南移到今長江河道上?,江北殘存的河段,全新世以來因處於揚子准地槽新構造掀斜下陷帶,逐漸擴展成湖,並與長江水面相連接,這便是進入歷史時期的古彭蠡澤。《尚書·禹貢》揚州:“彭蠡既瀦”;導江:“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迤北會於匯”;導漾:“東匯澤為彭蠡”。所指正是這一情況。
當時長江出武穴後,呈分汊水系,《禹貢》概謂之“九江”,傳說中的禹疏九江,也就是對這些分汊河道進行疏導整治,使匯注于彭蠡澤。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漢時尋陽在今湖北黃梅西南,樅陽即今安徽樅陽,均在長江北岸。可見古彭蠡澤為江水所匯,其範圍約當今長江北岸鄂東的源湖,皖西的龍感湖、大官湖及泊湖等濱江諸湖區。古人很可能只把古彭蠡澤視作長江拓寬的河段,因而《爾雅》十藪中,只有雲夢、具區而缺彭蠡。《周禮》、《呂氏春秋》及《淮南子》等也不見記載。
古彭蠡澤既是長江新老河段在下沉中受江水瀦匯而成的湖泊,以贛江為主的南北分汊水系所挾帶的泥沙,在水下新老河段之間脊線上逐漸沉澱,最後露出水面形成自然堤,使彭蠡澤和長江水道分隔開,在長江發育過程中完成了江湖的分離。到西漢後期,所有分汊水系已“皆東合為大江”?。脫離長江水道以後的彭蠡澤,隨著每年汛期江水氾濫泥沙的沉積而日漸萎縮,最後被分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陂池。古彭蠡澤為六朝時期的雷池、雷水等所取代。以後又逐漸演變而成為今天的龍感湖、大官湖等濱江諸湖。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