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奧地利維也納-奧地利國家歌劇院。

簡介


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是奧地利主要的歌劇院和歌劇團,也是世界重要的歌劇機構之一。

維也納是世界音樂活動的中心,它擁有“音樂之都”的美稱。音樂大師貝多芬、莫札特、海頓、舒伯特、勃拉姆斯以及斯特勞斯家族都先後在這裡居住和從事音樂活動。熱愛音樂,崇尚藝術是維也納人傳統的品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在奧地利人心目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它是維也納的象徵。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建於維也納市中心的格林大道,現在的國家歌劇院建成於1869年,落成後首演的劇碼是莫札特的歌劇《唐璜》。新歌劇院具有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結構富麗堂皇,反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奢糜之風。由於建造過程歷時8年之久,該劇院的兩位建築師均未親眼看到劇院的落成。

1880年至 1896年之間,裡希特出任音樂總監後,維也納皇家歌劇院,便已躋身於世界最大歌劇院之林了。以後擔任美術和音樂指導的有魏因力特納、格裡戈爾、夏爾克、克勞斯、克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有卡爾·伯姆、卡拉揚和希爾伯特等人。擔任維也納歌劇院經理時間最長的是威廉·雅恩,他從1881年到1897年擔任此職長達16年。19世紀80年代哈布斯堡王朝興旺發達,這給歌劇院的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威廉特別擅長于指揮義大利歌劇和法國歌劇,而希裡卻善於指揮德國歌劇,在兩人的通力合作下,劇團聲望與日俱增,這使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很快成為當時歐洲最強盛的音樂團體。劇院經常上演威爾第和瓦格納的作品,瑪斯卡尼於1891年在這裡親自指揮了《鄉村騎士》,1892年上演了馬斯涅的《曼儂》並進行了《維持》的首演,1894年又首次演出輕歌劇《蝙蝠》……,演出活動空前繁榮。其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維也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藝術大發展,許多領域都出現了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偉大人物,這在歐洲近代史上並不多見。在這種繁榮的人文氛圍中,歌劇院指揮馬勒理所當然地把歌劇院的聲望提到了更高的地位。他不僅摒棄了雇用喝采者的陋習,還規定遲到者不得入場。為了達到對藝術的真實、完美的追求,他要求所有藝術家必須像他自己一樣全身心地投入。他這樣做雖然得罪了許多人並最終導致了他的辭職,但經過他10年的努力,歌劇院卻達到了空前的輝煌。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地利淪為一個小國,但維也納的文化生活卻依然照舊,維也納歌劇院在傑出的音樂家理查·施特勞斯和弗朗茲·沙爾克的共同領導下進人了又一巔峰時期。 1933年1月,納粹分子攫取了德國國家政權,維也納也受到了很大影響。時任劇院指揮的克萊門斯·克勞斯突然辭去職務並帶領大批傑出歌唱家到柏林去任職,這一舉措被維也納人視為背叛。

1937年.維也納歌劇院也和其他部門一樣,被全面納粹化了。立於歌劇院廊上的馬勒半身人像被擊碎。並強迫更改節目,以適合納粹黨的趣味為目標。或許是由於意識到歌劇院對這座音樂之都的重要性,納粹政權免除了劇院所有藝術家服兵役的義務,為了粉飾太平,大批輕歌劇被搬上舞臺。

1944年6月30日上演的《諸神的黃昏》,可算是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最後一次演出。1945年3月12日,歌劇院被炸,受創甚重。戰後,該歌劇院一度借用維也納劇院演出。不過·後來設於馬戲場的戲院還是重建了起來,並於1951年11月5日,上演了貝多芬的歌劇《費黛裡奧》,指揮演出的是新經理伯姆。第二年,他又指揮了舉世罕見的一場首演。伯姆雖然享有很高的聲望,但由於他參加的其他指揮活動過多而影響了維也納的演出,在別人的指責聲中不得不辭去其在維也納的職務。到1952年為止,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最常演的一劇為《阿伊達》,一共演出了726場。其次為《羅恩格林》。1886至1952年間,獻演瓦格納的歌劇,要多於其他人的作品,其次為威爾第、莫札特和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的作品。

1956年卡拉揚接任了該劇院的音樂總監。劇院自19世紀末一直保持著很高的藝術水準,有許多優秀作品在此演出例如:戈爾德馬克的《灶上的蟋蟀》唐尼采蒂的《馬利亞·斯圖阿達》和莫札特《後宮誘逃》、勳伯格的《期待》、巴托克的《藍鬍子公爵的城堡》、科恩戈德的《死城》等。特別是斯梅塔納的《被出賣的新娘》一劇,自1892年在此重演後獲得極大成功,一夜之間即成舉世聞名的傑作。另外在伯恩斯坦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幽靜的場所》時還作了電視轉播;華基耶利則邀請多明哥登場主唱了他的歌劇《歌女》,獲得全場聽眾的喝采。

1964年,卡拉揚因個人原因辭去職務,接替者為卡拉揚指派的助理經理埃貢·希爾伯特。在卡拉揚和希爾伯特擔綱時期,許多世界一流的藝術家在這座金色大廳裡演出過,劇院擁有的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也是世界頂尖級的管弦樂團之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