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油農行退休職工王發全在戴天山探險時,發現大水洞有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此消息立即引起四川省、江油市考古专家的重视。省考古所组织省市文物专家对戴天山地区进行一次文物调查,得知大水洞位于戴天山顶部,洞口向东,洞高30米、宽20米,文化堆积约1000平方米,洞内水源距洞口100米左右。洞穴人类居住区部分已被破坏,所幸还留存有石斧、石凿、砺石、陶片等文物,文物类型保护完整。从现场发现的陶片口沿、纹饰、陶质等推断,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它与川西宝墩文化、三峡梢棚嘴文化处于同一时代。大水洞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四川盆地周边地区早期的人类活动提供了新材料。
为了进一步寻找早期人类活动的新证据,弄清戴天山自然资源,文物、旅游等相关部门组织了这次科考。虽然困难重重,但科考仍按计划进行。正当大家感到绝望时,一民工的惊叫声,吸引了科考队员。原来,在一个无名溶洞的尽头,民工们发现不少大型骨骼化石。省考古所考古一队队长胡昌钰判定,这是距今八九万年前的古犀牛牙齿化石。这些化石,长和宽都在9厘米左右,与成年人拳头一般大。原来,戴天山最早是犀牛的家园!
目前,巨犀是世界已知最大的陆生兽类,头部长达1米,站立时肩部高达5米,生存于第三纪中期,我国是巨犀的起源区和发展中心。两栖犀体型略比巨犀小,但也庞大笨重,四肢强壮,脚短而宽,生活习性跟河马相似,模样已有些像现代犀牛。大约在一万年前,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犀牛开始大规模向南方热带雨林迁徙,渐趋灭绝。现代犀牛仅存5种:黑犀、白犀、双角犀、独角犀、小独角犀,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和非洲,体重2.5吨,体长在3米左右。目前,生活在印度的犀牛主要从我国迁徙而去。犀牛喜独居,大部分时间都在吃草和喝水,现代犀牛每天要吃草450公斤。犀牛虽笨重,但奔跑起来很快,速度可达40公里/小时,不过繁殖很慢,几年才生育一次,孕期长达18个月,每胎只产1仔,犀牛5岁进入成年期。
胡昌钰介绍,远古时期,整个龙门山脉活跃着目前亚洲犀牛的最早祖先。戴天山的这一发现,对揭开我国野生犀牛神秘失踪之谜有一定科研价值,对研究四川的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都有很高价值。
-廖伯逊 梁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