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Ⅱ滬津退貨人員集體“蒸發”?

23日上午10時左右,當上海《東方早報》記者趕到環球世界大廈SK-Ⅱ退貨點時,發現大廳裡圍了眾多激動的消費者。不少女士手裡緊緊捏著一張紙,並不停地撥打手機。而前天的退貨點2501室空無一人。消費者顧女士拿著那張《聲明》,氣憤地說,“我昨天來過了一趟,工作人員告訴我說10月5日前一直在這裡的,看到這麼多人,讓我明後天再來,沒想到他們這麼不講信用。”

  近年來,跨國公司在華出現的產品品質事件逐漸增多,但在民眾印象中,尤其在國內制假販假一度猖獗的映襯下,它們似乎還是企業信譽的維護者。筆者不知道,這次寶潔公司的出爾反爾會不會徹底摧毀國際跨國公司在消費者心中的光輝形象,但確實應該給消費者一個教訓:在利益面前,沒有哪家公司是天生的聖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企業的天然使命。所謂的信用,所謂的商譽,只不過是保證這個使命完成的手段。

  不良商家應該得到應有的懲罰,這是起碼的準則。否則,其榜樣力量將誘導更多的企業肆無忌憚地損害消費者利益。一般說來,懲罰有兩種;市場懲罰和行政處罰。現在SK-Ⅱ不但名譽掃地,被清出中國市場,而且面臨著退貨、退款的壓力,市場性懲罰可謂已經達到。但行政處罰呢?很遺憾,我們沒見到。

  眾所周知,按照最基本的權責利原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唯一使命,是最大程度上維護納稅人的權益。既然質檢總局認定SK-Ⅱ含有有毒物質,相關的執法部門為什麼不對其予以處罰?SK-Ⅱ可以玩失蹤,消費者哭訴無門,但其在中國並非沒有生產基地,為什麼不果斷扣押其設在中國的工廠?須知,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和規章制度都旨在保護自己的國民啊!

  跨國公司的傲慢,跨國公司的雙重標準,近年來愈來愈明顯,是不是與我們的職能部門的過度寬容有關,筆者不敢妄下斷言。只是,近年來不斷出現的國際巨頭的違規事件,如,鮮奶風波、PVC保鮮膜事件、蘇丹紅事件、雀巢奶粉事件、杜邦不粘鍋風波等等,很少看到它們受到什麼來自相關職能部門的處罰。

  和國際接軌,是國內壟斷行業、管理部門和政府職能部門的出國學習考察任務。但是,國外對本國企業嚴厲實施的懲罰性執法,我們卻一直視而不見。國際巨頭為什麼在其母國安分守己?並不完全是民族情感的原因,乃是因為頭上懸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只要你敢越雷池半步,動輒十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懲罰性罰款,足以叫你傾家蕩產,永世不得翻身。如果說,過去發展經濟是各政府部門的中心任務,現在隨著改革的深入,相關的職能部門再不能循規蹈矩了,而應該緊跟形勢,把工作的中心轉移到為納稅人服務、維護納稅人權益上來了。如此一來,SK-Ⅱ玩失蹤,怕什麼?跑得了和尚,還能跑得了廟?
這事SK-Ⅱ處理太有沒水準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