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譯成漢語是?

呼和浩特”譯成漢語是 : 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亦稱青城”◆和浩特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內蒙古中南部的土默特平原上,南臨滾滾奔流的黃河、北靠連綿起伏的陰山◆和浩特市轄玉泉區、新城區、回民區、賽罕區、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和武川縣等9個旗、縣、區。全市總面積17146平方公里,市區面積77.9平方公里。總人口243萬,其中市區人口123萬,居住著蒙、漢、回、滿、達翰爾、朝鮮等37個民族。   呼和浩特是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西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潔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築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範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於雲中大敗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西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持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裡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築成後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傑,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灣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準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準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併,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佔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銷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並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青色的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