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龍寺位於華縣城東南秦嶺北麓的蟠龍山上,座北向南,古刹東是白崖峪,西側是迷虎峪,峪內山高峰險,古木參天,翠竹遍野,溪流不斷。南邊古樹參天,唯一林間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站在寺前,腳踏青山,背倚險峰,鳥語花香,春風愜意,蟠龍山氣勢雄偉,好象一條巨龍,自北向南匍匐于重山峻嶺,蒼松翠柏之中。
藏龍寺,又名潛龍寺。相傳王莽篡權後,提出“剷除劉秀,絕後患。”劉秀為逃殺身之禍,隻身跑到白岩峪口,見炊煙繚繞,房舍連脊,再往裡走,山青水秀,郁郁葱葱。这时刘秀腰疼腿困,饥饿难忍。为躲过追兵,继续往山里逃。不料全身瘫软,昏倒山坡。后被山中一聪慧美丽的梨花姑娘相救,藏于山中寺庙。在梨花姑娘精心照料下,刘秀恢复了体力,多次躲过了王莽追杀。刘秀在洛阳称帝后,派人到华县接梨花人宫,封 为正宫娘娘,并重修寺庙,取名“潜龙寺”,以为纪念。
藏龍寺,又名潛龍寺。相傳王莽篡權後,提出“剷除劉秀,絕後患。”劉秀為逃殺身之禍,隻身跑到白岩峪口,見炊煙繚繞,房舍連脊,再往裡走,山青水秀,郁郁葱葱。这时刘秀腰疼腿困,饥饿难忍。为躲过追兵,继续往山里逃。不料全身瘫软,昏倒山坡。后被山中一聪慧美丽的梨花姑娘相救,藏于山中寺庙。在梨花姑娘精心照料下,刘秀恢复了体力,多次躲过了王莽追杀。刘秀在洛阳称帝后,派人到华县接梨花人宫,封 为正宫娘娘,并重修寺庙,取名“潜龙寺”,以为纪念。
寺院山门上方,有一横额,上面写着“藏龙寺”三个苍劲的大字。 走进大门,整个院落非常清洁,其建筑至今依然保留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风格。以南北中轴线为基点,由南而北依此建有山门、前殿、中殿11间,左右两边各有廊房13间,结构完整,布局合理,整个寺院显得格外严紧、规整。寺内雕梁画栋,有精刻细塑的数尊大佛,佛像底座画有人、云、鸟、兽、虫、鱼等图案。据文管会同志介绍说:这是九五年集资数十万元,将所有建筑翻新彩绘,才使寺院面貌焕然一新。
在前殿和中殿之间,保存着从明成化四年至清咸丰八年的碑石六块和明正统十四年铸造的铁钟一口,“万历二十年,矿吏采山,殃及池鱼,寺僧五十余众,警遁山外……。”他向游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寺院的兴衰:“总计清印藏经九十六套,共八百八十一卷,经资九旬,检阅装函竖柜,总费百金以上……”。可见当时这里的规模之大,僧侣之众藏经之多,香火之盛,实乃昔非今比。
从寺院后进西天门登避雷峰,极目远眺,华山诸峰清晰可见。踏着当年众僧的足迹再上练武台,仿佛看到昔日众僧练拳习武的壮阔场景,使人浮想联翩,真可谓:“潜龙寺南抱飞龙,宛若屏翰,北望渭水,视如襟带,东跨白虎,环卫于左,西据迷糊,奔驰于右,苍天重秀,于是露岭……一点不错,藏龙寺其环境之幽雅,风景之秀丽,真不愧“佛家圣地,神仙居处”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