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仰紹文化遺址】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開封城東南杞縣城南35公里竹林村北土崗上。遺址東西走向,文化層多在土崗南側,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50米,因農民取土而一分為二,中間有深2米、寬20米的人行道。文化層上部約0.3米,中部沙灰土厚約2米,下部為仰紹文化層。土崗高出地面3.5米。經勘探發現有泥質紅陶片、灰陶片、夾砂灰陶片、燒骨、野豬骨及鹿角等遺物。遺址屬仰紹文化中期,總面積達2.82公頃。?
鹿台崗商代文化遗址
【鹿台岗商代文化遗址】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封城东南杞县城东14公里前后鹿台岗村。岗高5米,南北长75米,东西宽60米,面积4500平方米。采集标本有鬲腿、鬲裆、泥质灰色陶器残片、砂质红褐色陶片,饰有条纹、绳纹、方格纹,并有鹿角化石、灰坑、蛋壳陶片、骨针、房基等。?
启封故城
【启封故城】开封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原为郑庄公时期(前743~前701)郑国东部边境上的一座储粮屯兵的城邑,取"启拓封疆"之意,故名"启封"。至西汉为避汉景帝刘启讳,遂改"启封"为"开封"。魏晋时期,开封县作为"荥阳郑氏"家族的族籍而闻名于世。隋唐时期随着南北大运河的开凿,濒河的汴州城(今开封市区)迅速崛起。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开封县治所移至汴州城内。从此,开封古城日渐荒废。故城城墙的西北角现残留地表一段,长100米,高8米,宽20米。?
禹王台
【禹王台】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封市区东南隅。占地26.7公顷,这里原有一土台,相传春秋时晋国音乐家师旷曾吹奏古乐于此,故名"吹台"。宋代称"二姑台",明成化十八年(1482)改为"碧霞元君祠",嘉靖二年(1523)建"禹庙",故有禹王台之称。现台高4米,前立"古吹台"木牌坊一座,台中有御书楼三间,内挂康熙皇帝1694年亲书的"功存河洛"匾额。楼下东壁镶嵌康有为1923年《游禹王台诗》刻石。楼后为禹王殿,内置禹王塑像。东西两壁嵌有禹王治水及庆功雕砖图案。北壁嵌清代摹刻的"岣嵝碑",正殿东西各配一小院。东院为"三贤祠",祀曾登台赋诗的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和高适;西院为"水德祠",祀秦代以来治水有功者37人。正殿后有御碑亭,为供奉清乾隆皇帝登台所赋诗的碑刻而建。台上回廊三面墙壁密嵌石刻题记,真草隶篆各体具备。吹台四周环绕渠水莲池、水榭点缀其间,松柏杨柳,四季葱翠。1949年后辟为禹王台公园,供游人参观。?
相国寺
【相国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封城内自由路北侧,为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这里相传为战国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保六年(555)创建,称建国寺,后毁于兵火。唐睿宗时僧人慧云重建,延和元年(712)赐额"大相国寺"。宋初,寺扩为八院。皇帝常来此祈祷,中外名僧往来频繁。寺每月三、八日开放,百姓交易,热闹非凡。明成化二十年(1484)更名崇法寺。明末黄水灌城,寺内廊庑僧舍,多被淹塌。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修,复名相国寺,后坏废。乾隆三十一年(1766)复修,但规模远不及唐宋。1927年,冯玉祥在河南灭佛,寺被改为中山市场。1949年后,对寺内殿阁进行全面修葺。1992年,寺移交宗教部门管理,开展佛事活动。寺内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及东西二阁等建筑。?
开封城墙
【开封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今开封市区,周长14.4公里,系中国第二大古城垣。前身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永平军节度使李勉建造之汴州城。宋时为东京内城,周围20里155步。金代将城之南北两端向外拓展。明代墙体外侧以青砖包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遂成今日之开封城墙。城墙现高5~8米,顶宽5米,底宽7米,马面81座。共有城门5个,1995年修复了大南门瓮城圈,西门城楼已重建,城墙正在逐步修复中。?
大云寺塔
【大云寺塔】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封城东南杞县宗店乡瓦岗村大云寺。塔始建于唐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重建。平面八角形仿木结构,青砖叠砌,层层出檐,逐层内收,榫铆相扣,十分坚固。塔共七级,因塔刹及第七级遭到损坏,现高约20米。塔下部三层内部有塔心室,以上为实心。塔身内外壁镶嵌小佛像400余尊,形象生动。?
州桥遗址
【州桥遗址】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开封城内中山路中段。原为宋东京城内汴河上的桥梁。始建于唐代,名汴州桥。五代时称汴桥。北宋时将汴河比作天河,改桥名为天汉桥,习称州桥。桥因正对御路,气势甚为壮观。宋时州桥附近设有夜市,买卖食品直到三更,称为州桥夜市。明代桥改为高拱桥。明末黄河水淹,桥淤没。1984年8月清理。桥面距地表4.5米,系青石条铺砌。桥洞东西长30米,券顶距桥底垂直高度6.5米。?